芒竹编激活乡村旅游
广西博白县水鸣镇一个编织工坊里一派忙碌的景象。穿插纵横,十指翻飞,随着一根根藤条在指尖的不断穿梭,不一会儿,一只精美的篮子便在周大姐手中完成了。“我们这里男女老少人人会编织。像这样的篮子我每天可以做12个,每月收入3000多元。”周大姐说。
博白编织工艺品的材料取自天然植物,如芒、竹、木、草、藤、水葫芦、玉米须、芭蕉叶等,辅以金属、塑料、纸绳、布艺等,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们国家国际贸易的发展,博白编织工艺品走出广西、走向世界,至今已有近50年的外贸出口历史。2006年,博白县获评“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2014年,博白芒竹编织技艺被列入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在市场的推动下,博白芒竹编工艺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当地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培育和引进芒竹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帮企业在本地扎根并发展壮大,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镇党委、政府和村委、公司共同谋划,共建合作社,形成发展合力,为编织企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助力编织企业做大做强。”博白县水鸣鸿发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庞飞鸿说。
“我们推行党支部+协会+公司+农户工作模式,共建合作社,以订单统销、电商直销等渠道推广芒竹编产品,构建芒竹编产业化格局。”水鸣镇党委书记谢东恩说,针对芒竹编企业因资金需求、场地租用受限、厂房不够用及网络销售平台缺乏等问题,水鸣镇创新“政府+银行+企业”沟通机制,加强与银行、企业联建共建,为芒竹编产业提供信贷支持,为民营小微企业纾困解难。
2024年底,水鸣全镇芒竹编产业发展不断加快,从业者达4000多人。全镇编织产业年销售额达8000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增收约1.5万元。
在水鸣镇,芒竹编产业还带来“村晚”、生态园等新业态,助燃了新的文旅热点。
歌曲《山清水鸣》、对唱《非遗欢歌》、歌伴舞《少年有志》、萨克斯演奏《秋恋》、舞蹈《铜鼓敲出壮乡情》、博白地方特色歌曲《客家敬酒歌》热闹非凡的“村晚”在水鸣镇西塘村白面麓生态园举行,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轮番登场,吸引了众多村民、游客到场观看。
“今年村晚有15个节目,包括歌曲、舞蹈、情景剧等,参演的村民达到130多人。”晚会导演王莹说,西塘村“村晚”连续举办了16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感受这个特色小镇的民间传统文化魅力。“村晚的凝聚力和感染力让村民精神更加昂扬,创业劲头更足。”水鸣镇副镇长朱海滨说,如今,西塘村白面麓生态园桂东南的研学基地,一批批本地和外地学子纷纷前来体验水鸣镇的芒竹编、采茶戏等民间传统文化和生态景观,乡村旅游因此红红火火。
同时,水鸣镇还在白面麓生态园打造了电商直播基地,通过举办“三月三”系列活动、乡村音乐美食节系列活动、“村BA”等活动,采取线上线下同步宣传直播的方式,全网传播当地传统竹编产业。陈皮、小青柑、米饼等当地土特产和传统手工艺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市场拓展到全国甚至欧美国家,销量大幅度的增加,产品附加值也得到明显提升,极大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西塘村白面麓生态园是水鸣镇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水鸣镇深入挖掘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将其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农村经济发展。
“水鸣镇深挖特色民间传统文化,通过文化+实现民间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和活态传承,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谢东恩说。
连日来,在山东烟台长岛海域,养殖工人驾驶船只开展贝类养殖、浮漂更换等海上生产作业,呈现出一派“海上春耕”的繁忙景象。
近年来,潼南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深入挖掘“油菜花经济”的潜力,以花为媒,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有效助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目前,玉渊潭公园技术人员正在加紧进行樱花促培,100余盆早樱、中樱、晚樱将于下周提前绽放、同期争艳。
此次展览汇聚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及中国美术馆藏品240余件(套),包括彩陶、简牍、画像砖、彩塑、临摹壁画等多个类别。
张靖皋长江大桥连接江苏省苏州、泰州和南通,跨江段全长7859米,设置南、北两座航道桥及南中北三段引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