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战美军的伙食就能够准确的看出美国必定打赢二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士兵的伙食待遇可以说是相当奢华,这也成为他们与其他几个国家士兵的巨大差异之一。在中国,许多士兵还在吃简陋的白面馒头,甚至有些人只能啃树皮和根部,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而美国大兵们却慢慢的开始嫌弃肉罐头,认为那些午餐肉难以下咽。美国军队的伙食标准,简直比德国和日本的标准还要高,堪称战时奢华。
美国士兵被戏称为“少爷兵”,顾名思义,就是对伙食特别挑剔。其实,他们将食物分为五个等级:A、B、C、D、K,A代表最高等级,也就是新鲜食材直接供应,但这种标准在战场上不常见,所以并不常见。美国军队通常是根据几个人一天的伙食量来进行配给的。
B标准口粮是针对10个人一天的量,里面包含了丰富的肉类、蔬菜、果汁、炼乳、饮料、饼干、糖果、黄油、果酱、布丁等。此外,还会配发一些香烟、火柴、药片、卫生纸、毛巾等,堪称丰盛。以美国飞虎队为例,他们的伙食标准和B标准差不多。举个例子,他们的早餐包括煎蛋、火腿肠、烤面包片、奶油、咖啡等;午餐和晚餐则会有牛肉、猪肉、鸡肉等,搭配多样的蔬菜和甜品,堪称奢华。相比之下,当时的中国士兵伙食则远不如美国人丰富,军队的标准大约是一日1.5斤大米,再加上干菜、咸菜、罐头等。
C标准则是我们常见的各种罐头食品,这种食物便于士兵贴身携带,适合单兵作战。美国的罐头制作技术堪称世界一流,几乎什么都能做成罐头,比如肉罐头、蔬菜罐头、土豆罐头、米饭罐头等等。尽管美国士兵们常抱怨肉罐头难吃,但在战争时期,这类食物已经是很实用且便于携带的好物。其他几个国家的士兵往往都觉得罐头是很重要的后勤保障。
D标准口粮是专门为紧急状况下准备的巧克力。与现在我们吃的巧克力不同,这种巧克力特别硬,耐高温,且含有高热量物质,比如可可粉、蔗糖和奶粉。美国士兵称它为“希特勒的武器”,并不会随便吃,只有在急需补充能量时才会使用。平时,他们主要是吃B标准和C标准的食物。
K标准口粮则是12个人一天的分量,内容杂乱无章,包括罐头、口香糖、巧克力、咖啡、香烟等,类似于一个大杂烩,适合士兵在战场上快速补充能量。
除了这些基本口粮外,美国士兵对可乐和冰淇淋的热爱能够说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军队中,可乐是标配,有人统计过,美军每年消耗的可口可乐数量达到10亿瓶。著名的艾森豪威尔更是在登陆北非后,紧急要求空运600万瓶可乐到前线,以此来缓解高温天气带来的煎熬。可口可乐公司迅速抓住这一商机,宣称美军打到哪里,他们就把可乐的生产线开到哪里。
冰淇淋也同样是美国士兵餐后的必备甜点。尽管冰淇淋制作要求比较高,尤其是对温度的控制很严格,但美国工程师们不以为难,竟然将战斗机和轰炸机的油箱改装,用来制造冰淇淋,堪称极致奢华的后勤保障。
这些种种迹象说明,美国军队的后勤保障不仅仅可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还能通过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运输能力,为士兵们提供极为奢华的伙食。这也体现出美国的经济实力和在战争中的统战能力。
二战期间,美国迅速崛起为世界的超级大国,靠着强大的工业基础和极其庞大的后勤保障,快速提升了其军队的战斗力和士兵的士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通过为协约国提供武器装备赚取了巨额财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美国进一步通过出售武器和物资实现了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美军能够拥有如此优渥的伙食保障,和美国强劲的经济实力是分不开的。
然而,咱们不可以仅仅通过奢华的伙食标准来判断一支军队的强大。虽然美国大兵的伙食条件极好,但在朝鲜战争中,我军凭借艰苦朴素的作风和顽强的战斗意志,成功地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最终取得了胜利。我们的士兵虽然吃的是简朴的伙食,但他们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通过这些对比,我们大家可以看到,不管在战时吃得如何,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还是士兵们的精神面貌和他们在困境中依然能坚持到底的勇气。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